第760章 杂交水稻
作者:
蜀中布衣 更新:2021-09-26 01:41 字数:2113
崔文卿微微一笑,言道:“要不今晚我将自己今日的言论整理缮写一份,送给大家便可,用不着现在麻烦。”
富弼欣喜点头道:“如此最好,那就有劳崔郎了。”
这时候,有人提出异议道:“崔行长,你刚才所言的这些,都是建立在百姓们能够吃饱穿暖的基础上,倘若大家都吃不饱,穿不暖,又如何能够发展你所言的那第二第三产业?”
童州也是苦笑言道:“吃饱穿暖乃是头等大事,历朝历代都不能圆满解决,就目前而言谈何容易,崔郎之话实乃镜中花,水中月啊!”
此话无异于一盆冷水,顿时就浇灭了富弼等人心头之火,使得他们全都从欣喜中冷静了下来,全都望着崔文卿,静待他的回答。
崔文卿镇定自若的笑道:“其实,关于这两点,我已经在开始做了。”
“开始做了?何意?”童州一头雾水。
崔文卿开口道:“刚才我已经说过了一句话: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。要奠定第一产业的基础,首先在于吃饱穿暖,那就是提高粮食生产,提高布匹生产。对于提高布匹生产,前段时间我已经请求朝廷,迁移了不少黎族人前来北地四州,发展棉花种植,改善纺织工具,目前黎族德伦巴郎族长已经率千余族人抵达,正在选址造城于北方长居,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棉花种植一定能够在河东路一带推广开来。。”
“至于粮食增产……”
听崔文卿说到这个问题,在场的所有刺史全都竖起了耳朵认真倾听。
毕竟,此乃一个关系甚大的问题。
在乱世,粮食乃是价比黄金的存在。
昔日唐朝末年天下大乱,群雄割据,齐太祖之所以能够崛起于洛阳,平息中原各地割据军阀,是因洛阳含嘉仓内堆满了数不尽的粮食。
在别的起义军四处找吃筹穿的时候,大齐的军队顿顿白米饭,哪能没有战斗力?
故而,洛阳存粮便是当年齐军最大的依障。
即便如今盛世,粮食也是关系到庙堂安稳之重要物资。
就拿刺史们而言,州郡粮食收获数量便是当年他们考功升官降职的重要依据。
倘若粮食收获不力,刺史们所不定还会遭到罢黜。
故此,他们才露出了认真倾听之色。
崔文卿也不多卖关子,沉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:“在粮食生产方面,我们可以研究出杂交水稻,从而提高粮食产量,达到增产的目的。”
“杂交水稻?”
此言一出,立即引来了阵阵惊叹。
“甚?杂交水稻是何物?王刺史可曾听过?”
“没有,本官从未听闻此物之名。”
“莫非是一种其他品种的水稻?诸位同僚可有见闻?”
“本官通晓耕种,却是从不知道此物。”
“对对对,我也不知道。”
“本官也是。”
……
崔文卿暗暗好笑,心道一声:此乃未来之物,你们知道就怪了,继而娓娓而言道:“杂交水稻是通过不同稻种相互杂交产生的,其稻种主要表现在生长旺盛,根系发达,穗大粒多,抗逆性强等方面,因此,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便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。”
富弼乃户部尚书,本掌钱粮收入,听到崔文卿如此推崇这种杂交水稻,陡然精神一振,连忙问道:“敢问崔郎口中的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多少斤?”
崔文卿大概估计了一下,回答道:“杂交水稻的亩产应在八百斤左右吧。”
“什么?八百斤?这这这……怎么可能?!”大惊之下,富弼的舌头都有些打结了,老脸上更露出了震撼不已的神色。
而在场的刺史们也是一片倒抽凉气的声音,显然都被崔文卿说出的如此骇然数字惊得呆住了。
就目前大齐水稻产量来说,一般为三百斤左右,达到三百五十斤就要算作高产,如今崔文卿居然说这种杂交水稻亩产能够到达八百斤,如何不能这些人震撼绝伦。
富弼立即意识到了杂交水稻能够为大齐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,又惊又喜之下连忙上前一步抓住了崔文卿的衣袖,急声道:“崔郎,这杂交水稻何在?倘若能够量产,我大齐将来当可粮食充盈也!”
崔文卿苦笑道:“富弼大人,就目前我朝农艺水平而言,想要培养出真正的杂交水稻,无异于痴人说梦话,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钻研,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失败,方能培养出真正的杂交水稻粮种。”
闻言,富弼整个人恰如被一盆凉水陡然浇下,心内顿时拔凉拔凉的,满腔激动也是化为了乌有。
然,崔文卿接下来的一席话又立即让他欣喜若狂了。
“目前咱们虽然无法培养出真正的杂交水稻,然却可以寻得杂交水稻的替代品,听闻在遥远南方的占城国,有一种品种十分优良的水稻,其种早熟高产、耐水耐旱、外形精美、煮后味香、出饭量高,虽不能达到亩产八百斤,然以在下估算,达到六百斤理应误差,朝廷若是能够派人前去引进这种稻种,相信可以使咱们大齐的稻谷产量上升两到三成。”
崔文卿此话并非空穴来风。
在他前世宋朝,正是引入占城稻的先期。
相传后梁开平四年(公元910年),王审知为闽王,建立闽国。时值中原大乱,闽中相对稳定,王审知开辟甘棠港,开展对外贸易,将原产于越南中南部的占城稻引进闽中,在福建各地都有种植。
《宋史·食货志》称:“占城稻比中国者,穗长而无芒,粒差小,不择地而生。”
宋大中祥符四年(公元1011年),江淮、两浙稍旱,水田不登。次年五月,宋真宗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,分赐江淮、两浙三路转运使为种,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,盖旱稻也。
后来,真宗皇帝还把种植方法雕版印刷,命转运使张榜示民,其后又取种于玉宸殿,与近臣在开封试种占城稻。占城稻耐旱、适应性强、不择地而生,而且生长期短,真宗皇帝把收获的占城稻在庙堂展示给百官。“天禧二年(公元1018)十月又在玉宸殿召近臣观刈占城稻。没过多久,占城稻就占据了中原绝大部分地区,成为了著名的高产品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