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七、便宜师兄妹(03)
作者:
否否 更新:2022-09-19 00:14 字数:3027
03
屋里不再有年轻的女舍人,杨学士的和气也一扫而空。
“长远不见,还学会招小娘子了?以后来往庄重一些,有点师兄的样子!”
崔昭一点也没有被斥责的惶恐,悠然笑道:“老师,我待阿逊如何,自然会待这位师妹如何。钟离一看就是娴雅的淑女,初识我若端着架子拿腔拿调,往后可别想自在地说话了。”
杨学士与李令之相处几个月,发觉她为人温和,有时还挺活泼,半生不熟的时候反而最腼腆,心里倒对崔昭有几分赞同,却道:“你十几岁时话少得可怜,这些年怎么反而歪理越来越多?”
“在家蒙长辈看顾才任性妄为,出去就发现装模作样没什么用。”崔昭为杨学士添上半杯茶,“不过老师,方才开玩笑也就罢了,钟离都不在了还这么说,莫非真是喜新厌旧么?”
杨学士淡定地抚摸长胡子,“人家一心向学,态度的确比你好啊。”
崔昭沉默须臾,大方一笑,“我是不如师妹。”
初开蒙的稚子都学过读书便是仕身宝,高官卿相在朝廷。如今早不是凭一个好姓就能前途光明的时代,不仅想要一朝登入天子堂的平民百姓,名门世家子弟更热衷下场应试——束发读诗书,还能比别人差了?荫任出仕,总不如进士及第光鲜,大周士子无数,狭窄的通天路拥挤非常。
他是做官,又不做府学博士,学识够用挨骂能还嘴就行,真要让他一边操心琐事一边治学,敬谢不敏。
杨学士看崔昭长大,又收做入门弟子带在身边教养,看出他的不以为然,多少有些惋惜。
崔昭幼时喜武不喜文,连崔攸之也头疼怎么生出个上天窜地的小儿子,若非家里强押着灌墨水,恐怕早早要同他表哥一道跑去京营混。是家中生变,他才转而苦读。
父兄不在,一个小郎想支撑门户没有什么不对,反而可说有大志向。及至应制科试,崔昭身为罕有的白身,不仅去考,还考中了,名次也不错,列在了叁等上。
即便天分比不得兄长,也是聪敏灵活的少年人,可惜心思不纯。
李令之几乎是崔昭的反面。她是宗女,还有度牒,是正经的女冠子,做着御前近臣,仕途上无欲无求。或说,一切荣辱皆牵系女皇,钻营也无意义,于是反而少了挂碍。这回来弘文馆研修,杨学士最初受托难免忧虑,见她素日认真,策论一份份有条不紊地进步,心里很是喜欢,这才顺水推舟认下了师生之谊。
于杨学士,二人其实并无高低优劣,只是不同罢了。
崔昭复又开口:“我今日遇到士安,他下午有事走不开,一会儿我送您回府吧。”
崔昭是与卫骁一同来觐见东宫,太子从未出巡地方,与卫尚书关系不错,想起他两个小辈刚回京,就召来问问。杨周随侍太子,两人相识多年,关系很不错,寻个间隙说话,有交托也平常。
杨学士不客气道:“他能有什么事,去哪儿鬼混了?”
崔昭笑道:“老师,下值以后与同僚稍交际几回,对士安也是不错的。”
“看来是崔正字经验谈了?”杨学士没好气道,“心思不在正途,阿逊怕不是要给你教坏了。”
崔昭道:“老师,阿逊如今可比从前懂事多了,我算是还挺会教孩子呢。”
“哪有人这般自吹自擂的?”
杨学士难得无语,从前担忧崔昭遭逢家变心性走了岔子,现在一看和预想不同但果真不妙。怎么就不能表里如一一点,像个正经的读书人呢?
崔昭恍若不觉,认真道:“实事求是就不叫自吹自擂。”
他捡着父母的好处长,端秀又无丝毫羸弱,在外数年越发沉稳,正起容色甚至有几分义正言辞。
杨学士只觉眼睛疼,不想再见他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,“行了。”
一阵突如其来的急风撩动窗纸,发出沉闷的哀啸。清灰的天还亮着,衰败的迹象已自边际蔓延,崔昭久不在京城,还记得冬日午后的太阳撑不了多久,不过会儿大约就要狂风大作、阴云压顶,当值官格外辛苦。
幼时有一回,他从宫里跑去御史台官署找父亲,崔攸之年方而立,新提中丞,一时要与上官谈事,就把他安置在了值房。
窗外大风呼啸,鬼哭狼嚎似有无数凄苦要诉说,无穷无尽让他厌烦。他不喜欢御史台的阴森,只因为父亲在才愿意来,一个人窝在值房的被褥里,蒙住脸,怎么也睡不着,甚至会因为灯花爆开细微的响动心里发毛。
挨到眼睛发红,崔攸之才回来。他跳下床,不管不顾扑进父亲怀里,崔攸之笑得不行,说我们昭昭都多大啦,怎么还那么黏糊啊?
他又羞又气又怕,怒道不要学阿娘叫昭昭,像叫小娘子一样。崔攸之连声应下,从此只叫小七,后来被哥哥学了去。
以为早已忘记了,却历历在目,如今再没有会这样叫他的人了。
崔昭低头喝茶,不想老师看见他突然冷淡下来的表情。
对一个真正关心他的老人,无论引他想起早逝的父亲,还是被他发现自己对过去难以释怀,崔昭以为都是一种不孝的残忍。
杯中茶水饮尽,崔昭见大风没有减弱的迹象,劝杨学士:“老师,我们早些回去吧。”
杨学士无可无不可,二人一同离开,絮絮说起要崔昭晚间留下吃饭,他主意打的很好,“索性别走了,家里住一晚。”
崔昭摇了摇头,“阿逊还在家等呢。”
“递个话去就行了,你舅舅哪能不管他?”
杨学士以为他刚回京,不是住怀宁侯府,就是仍在南城别业,至于本家,倒不是杨学士失礼,实在是崔昭从前和客人似的,顶多拜访而已,几乎不会留宿。
崔昭解释道:“我们现下住的本家。年后学生要去东都,先让他在家里读一阵,无论住南城还是舅舅那儿,他上学都不方便。”
杨学士若有所思,“之后要带阿逊去东都?”
崔昭大龄单身青年一枚,风华正茂的年纪提前体会到了儿女债的无解。他难得有些头疼,“阿逊想一直跟着我,我更愿意他留下,原想着寻位老师,现在倒是觉得该在学里读几年书,之后想法子再去官学。”
杨学士笑道:“那你这官儿可得升的再快些,不然万一没人推荐,阿逊都不够格进国子啊。”
崔昭拍了拍身上绿衣,悻悻道:“这不是正在努力吗?总不能一步登天穿紫袍。”
杨学士毫不客气道:“想多了,起码二叁十年,不要看你舅舅。”除却圣人一力保荐,还携了靖王兄妹的余阴。
崔昭自然明白,也不放在心上。他又不姓李,那才是生来紫袍玉带的,即便如李令之本官舍人,绿衣还有特赐的金鱼袋配。
杨学士又问:“怎么没想着把阿逊送我这儿来?”
崔昭自知当年他一个顽童能拜在大家门下,大半是因杨学士为小弟子的早逝伤怀,只笑道:“我已经够老师头疼,不想您太累,想年节再带他去拜访。先前是我想左了,以为府学人才平平,送他去读没什么意思,回来看与学堂里弟妹相处,到底有些腼腆了。”
杨学士不置可否,走了几步拍板道:“择日不如撞日,晚上把阿逊也接来,一起住下。”
崔昭点头称是。
走出弘文馆大门,衣摆被风刮起,喇喇作响,空气凉而清冽,混着不知何处飘来的香料味道。
小时候被押着学过所谓世家子弟必学的合香,如何分辨已然全忘记了,只觉得香气幽微,像无形无踪的勾子,狰狞地要将魂魄牵拉出躯壳。
崔昭深吸一口气,冷意直冲后颈,喃喃道:“原来京城不怎么冷……上次回来还是夏天,只记得热了。”
杨学士听得好笑,“巧了,上午我才同希真这样说,她还不信。”
崔昭失笑,“我没离京的时候也嫌冬天冷,倒不独她这反应。”
“沧州近海,冬天不好过吧?”
“风大一些,其他也差不多,海边格外冷。”
上京城连过年都可能无雪,沧州这会儿已然多少能积一层了,崔逊喜欢堆雪人,崔昭也喜欢,不过是心中松了口气,好歹算是水。
杨学士拍了拍他的肩,“往后去东都有你烦的,这个年少想点事儿。”
崔昭微笑颔首,一如所有恭敬受教的子弟。
其实做御史,还是让别人烦的比较多。
————
昭昭在此
崔昭:迭字,禁!
又是崔昭:打工狗天天在想打工,什么是社畜的自我修养,看我。